HASHKFK
pg电子游戏,pg电子接口,pg电子官网,pg电子试玩,pg电子app,pg电子介绍,pg电子外挂,pg游戏,pg电子游戏平台,pg游戏官网,PG电子,麻将胡了,PG电子试玩,PG模拟器,PG麻将胡了,pg电子平台,百家乐,龙虎,捕鱼,电子捕鱼,麻将胡了2,电子游戏2008年10月31日,中本聪(Satoshi Nakamoto)在P2P foundation 网站发布比特币白皮书《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转眼距比特币白皮书发布已过去15年。2009年1月比特币网络正式推出,当时每个比特币的价格仅为0.0008 美元。今天,比特币报价34,546.17 美元,总市值超过6700亿美元,较发行价升值4300万倍。中本聪与比特币的出现为账户概念提供了一个颠覆性的叙事,打造了全球最优质的“硬资产”,也创造了下一代互联网的技术基石。
说文解字中,“账”者“贝”“长”也,是对资产的长期记录;“户”则为这份记录加上了身份的概念。账户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15到17世纪,欧洲大航海时代带来了丰富的商业贸易活动,民众产生了大量资产(例如黄金)的处置管理和借贷需求,莎翁的《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与安东尼奥的债务纠纷生动阐释了这一时期近乎疯狂的民间借贷活动。一般意义上认为的第一家商业银行正诞生于此时此地,1580年意大利威尼斯成立了第一家商业银行,随后几十年里,米兰、阿姆斯特丹、纽伦堡银行陆续成立,拉开了近代商业银行历史的序幕。
早期的账户概念几乎特指银行账户,承担了连接身份与财产记录的简单功能。商业银行的本质就是管理账户,为账户所有人提供资产记录和存贷等金融服务。然而,账户真正的主人还是银行,因为银行拥有处置账户资产的权力。16世纪初期,金匠扮演着银行的角色,民众把黄金存储在大金匠手中(往往因为他们有更好的安保措施),换取金匠开出的凭证。很快金匠就发现并不需要按照“账户记录”存储黄金,完全可以挪用一部分黄金进行高利贷业务,只要客户不集中取货,就不会出问题。几百年过去了,商业银行维持着一样的根本运行逻辑,只不过多了诸如“存款准备金率”之类的安全机制保障。
比特币的账户体系证明了区块链账户在用户所有权层面的绝对优异性,但它的账户还称不上是智能账户。比特币使用了一种UTXO(未花费支出)的账户模型,相比传统账户模型(Account模型)提供了更好的并行交易能力,但大幅提升了账本对单一账户的管理成本和可扩展性。以太坊创始人Vitalik看到了这一技术缺陷,希望将区块链应用在货币支付之外的领域。以太坊创立愿景是打造全球去中心化计算基础设施,让以太坊像互联网TCP/IP协议一样内置编程逻辑,以承载无限制的应用场景。一定意义上说,中本聪提供了去中心化银行账户的解决方案,Vitalik使去中心化互联网账户成为可能。
以太坊的出现代表着智能账户的起点。早在以太坊之前,Vitalik曾提出一个名为染色币(Colored Coins)的构想,基于比特币网络发行具备智能逻辑的代币,称为智能资产(smart properties)。受限于比特币网络的种种限制,该项目并未走向普及。正是对智能资产的尝试,让人们意识到智能账户的必要性。智能账户的特点是由智能合约控制,从而可以依据智能合约代码实现任意指定逻辑,例如自定义的风控规则、满足特定条件的自动化交易、账户多方管理、账户恢复等。一个完备的智能账户应当具备以下特征:
以太坊以及智能合约的出现为智能账户提供了技术基础,但对智能账户的大规模实践实际经历了漫长的周期。区块链有两种账户,分别为外部账户(EOA)和智能合约账户(Contract Account)。外部账户的所有权和签名权理论上是同一个体单位持有的;简单来讲,持有私钥的人不只拥有这个账户的“所有权”,同时还有权利“签名转移所有资产”。EOA虽然现在仍然是最主流的账户形式,但其使用存在诸多弊端,例如私钥安全风险,尤其是用户遗忘私钥;隐私安全与数据安全得不到保障;互操作性上EOA账户受制于签名算法局限也远不如CA账户。
账户抽象的里程碑出现在2023年年初。在3月1日丹佛的 WalletCon上,官宣了由以太坊基金会开发人员设计实现的ERC-4337 的核心合约已经通过了 OpenZeppelin 的审计,通过各项测试,目前审计后的合约已经顺利部署在以太坊主网和多个二层网络。ERC-4337为以太坊提供了统一的账户抽象标准,制定了账户抽象实现流程,以及定义必需的数据结构。最重要的是,ERC-4337基于现有以太坊共识协议实现,意味着账户抽象的落地无需网络分叉或升级。
讨论的焦点之一是账户的人格证明,即如何在维持去中心化和安全性的基础之上,证明智能账户背后的真实身份。我们知道传统银行账户系统有着严格的开户规则,例如一个自然人只能在一个商业银行开立一个一类账户。银行系统和公安身份系统的对接可以让这条规则比较容易地实现。在智能账户领域情况则要复杂的多,由于是公开网络,用户可以无许可地创建链上账户,提供便捷性的同时,女巫攻击(Sybil Attack)、洗钱等风险层出不穷,链上账户与实体身份的绑定成为业界难题。Worldcoin项目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即使用一个虹膜扫描硬件来确认实体身份,但关于隐私合规与加密殖民主义的批评也从未停止。一些项目采用零知识证明(ZK)技术来证明账户的部分身份属性,以平衡隐私保护与合规需求,例如Proof of Innocence通过ZK证明自己的资金来源不涉违法行为,但不披露具体来源或身份。还有一些项目通过社交活动确定身份,例如BrightID使用一套复杂的视频交叉确认规则来证明地址背后是一个真人。无论哪种方式都有其比较明显的弊端,但得益于智能合约为智能账户提供的无限可能,市场终将会摸索出适合的路径。
另外一个焦点在于合规与监管。受限于国家和地区的不同法律法规,无国界的区块链世界难以寻得一套适用于现有监管体系的普适规则,合规成本极高。套用现有监管框架必然存在诸多阻碍与不合理性,更需要的是原生的监管方式。例如面对以太坊质押龙头Lido的垄断风险,社区自发发起监管建议,在协议层面通过共识进行控制,就是由中心化监管转向去中心化监管的尝试。智能账户的出现其实为监管提供了新的解决路径,更完善的互操作性和智能合约逻辑支持可以让账户在创建、交互、交易等过程中均添加相应的监管类或风控类协议,当然协议的定制与推行也将需要由社区发起。
智能账户相较于传统账户是技术飞跃的成果,也是人类向往自由身份和自主身份的必然结果。去中心化金融如日中天之时有人大胆预言商业化银行将成为“21世纪的恐龙”面临灭绝,虽夸大其词但也引人深思。在技术层面,区块链、智能合约、AI等新兴技术处在高速发展期,正快速走向成熟,为智能账户的产品化提供坚实支撑;在应用层面,智能账户还面临着生态建设、应用建设和监管合规等多方挑战,前景清晰但也困难重重。从一个更广阔的周期来看,智能账户的特性与数字时代数据要素化资产化的需求高度重合,必将成为数字时代的基础单元。